有一种温暖,叫“精准扶贫”

来源:工人日报 发布日期:2017-05-19 09:40 责任编辑: 【字体: 小   中   大 分享到:
微信
X

有一种温暖,叫精准扶贫

   工人日报记者 杨召奎 吴迪 杨学义 

  今年50岁的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大边村村民王万启,2016年初住进了敞亮的新家。替王万启解决难题的,一是政府,二是银行。 

  政府的危房改造补贴和富美乡村建设补贴近6万元,另外5万元是向银行贷款解决的,由政府贴息。王万启说,解决了住房后,他还加入了合作社,在政府的帮扶下,养了4头牛,并于当年底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。 

  王万启的脱贫经历是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积极成效的一个缩影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这一民生工程,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。党中央确定的目标是:深入推进扶贫开发,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、贫困山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,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、不愁穿,使其义务教育、基本医疗、住房得以保障。 

  一个贫困山村的蜕变 

  要扶贫减贫,首先要弄清贫困人口在哪里、谁是贫困人口。为力求统计数据真实、准确,20158月至20166月,全国动员近200万人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,补录贫困人口807万,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29万。 

  确定了谁是贫困户,如何实现资金使用精准、措施到户精准?各地瞄准贫困村、贫困户,对症下药,成效初显。 

  什寒村曾是海南琼中极为偏远贫困的村庄之一,海拔近800米。由于海拔高,不适宜种植槟榔、橡胶等经济作物,在2012年时村民的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,传统的产业扶贫和补助补贴性扶贫解决不了什寒村的贫困问题。 

  为了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,在海南省委办公厅的定点帮扶下,琼中县委、县政府根据什寒的生态环境、资源条件,结合当地民俗特色,深入挖掘黎苗文化内涵,推出了旅游+扶贫模式,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。 

  去年底,什寒村28户贫困户有27户实现了脱贫。这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,如今已是海南十大最美山村之一。 

  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 

  打赢脱贫攻坚战,时间紧、任务重,特色产业扶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。为此,各地着力培育特色产业,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。 

  在海南琼中长征镇万众村,村民则靠着种桑养蚕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。种桑养蚕投资小、周期短、见效快,我们村就是靠这一个个小东西实现了脱贫。村民王进民抚弄正沙沙啃食桑叶的蚕宝宝喜滋滋地说。 

  万众村村委会主任黄茂彬告诉记者,2014年村里8个村小组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,靠种桑养蚕等特色产业带动,截至2016年底,该村仅剩14户贫困户。今年继续努力,争取全村的贫困户都摘掉帽子。” 

  不断创新扶贫模式 

  打赢脱贫攻坚战,需要不断创新扶贫模式。为此,各地都摸索创新,切实拿出了新方案”“硬办法,通过造血式扶贫让贫困户真正脱贫。 

  海南琼中湾岭镇长边村则通过海南金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,引进了新型的农业开发模式。该公司以公司+基地+农户的模式,与18位农民签订了股份制养殖合同,主要养殖泥鳅和罗非鱼。 

  去年底摘掉贫困户帽子的村民王存告诉记者,去年分红分了2.8万元,这比种水稻的收入翻了一番。现在的收入渠道多了,月月领工资,年年有分红,还有种槟榔、橡胶的收入,日子真的是越来越好了。” 

  (原载于《工人日报》5181版,有删节)

相关文档

附件:
网站导航>

网站地图 |  联系我们

版权所有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  主办单位: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

琼公网安备 46903002000012号   政府网站标识码:4690300002  琼ICP备05000041号

电子信箱:qzwzglzx2018@163.com  运行维护: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站管理中心